核心观点导读
近期全球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将会造成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下降,芯片短缺问题预计将会持续到2021年第四季度。
造成汽车芯片短缺的直接原因是疫情和突发事件造成半导体厂商降低汽车芯片产能,间接原因是汽车智能化发展以及芯片产能集中,根本原因是缺少自主可控的汽车芯片产业链。
全球芯片产业链核心环节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我国汽车芯片企业数量较多,但是还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芯片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
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集聚区域主要是上海、广东、北京以及江苏,芯片产品主要是AI芯片和计算芯片,芯片上游的产业主要是硅片、半导体设备、芯片设计以及封装测试。
政府部门、行业以及企业已经通过出台政策、合资合作以及创新研发的方式开始寻求破局之路。
建议通过挖掘现有产能,优化排产计划,解决当前短缺问题,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和开展整零协同解决产业链安全
一
多因素导致芯片短缺,根本在于缺乏自主可控产业链
芯片短缺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国内汽车市场,而是广泛存在于全球汽车市场。如表1所示,多家汽车企业发布因芯片短缺减产的公告。
此次芯片短缺问题在短期和长期内都会对汽车产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短期内影响整车企业的产能、销量以及利润;长期来看,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包括政府部门将会重新思考汽车芯片的产业链布局问题,从而影响汽车芯片的产业链重新分布。造成此次芯片短缺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直接原因
(1)疫情及突发事件影响
(2)汽车企业对于疫情后需求增大预判不足
(3)消费电子挤占汽车芯片产能
(4)晶圆供求问题
(二)间接原因
(1)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
(2)芯片制造产能集中度过高
(3)缺乏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芯片产业链安全问题,通过创新发展掌握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环节至关重要。
二
政府、行业、企业已在寻求破局之路
目前我国政府、行业以及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汽车芯片短缺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危机,相继通过出台政策、协同合作、自主创新的方式进行补链和强链。
(一)破局-政策:将芯片列为关键技术,加大产业支持力度
(二)破局-合资合作:车企投资或合资芯片企业,深度绑定,稳定供应
(三)破局-创新研发:科技类企业崛起,产品矩阵初步形成
车规级芯片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进入,以华为、地平线等为首的科技类企业成为主力军,分别在5G-V2X、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完成产品布局,形成自身产品矩阵,表6汇总了我国当前主要芯片企业产品布局情况。2020年,地平线的汽车智能芯片出货量达到了16万片,2021年预计将达到百万片。
三
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建议
当前汽车芯片短缺问题不仅仅是疫情以及火灾等“黑天鹅”事件直接影响造成,更多地是汽车智能化发展和汽车芯片产能集中的“灰犀牛”事件导致,究其根源其实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链。因此,目前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亟需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当前供应短缺问题,二是长期产业链供应安全问题。
(一)挖掘现有产能,优化排产计划,解决当前短缺问题
对于当前汽车芯片短缺,一方面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强各方协同联动与供需对接,协调供应企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产能调配力度,提升流通效率,缓解供应紧张问题。另一方面,汽车企业应认真研究《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充分挖掘现有产能资源,优化车型排产计划,保证生产平稳有序。
(二)政策层面,需要在科研、生产、应用多个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尤其是资金性补贴
首先,在研发层面,设立核心芯片、高技术门槛芯片等领域重大专项,推动设立整车、系统、芯片的重大联合攻关专项项目,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桎梏,提高关键技术自给能力。
其次,在生产方面,加大对芯片全产业链激励政策供给,尤其是聚焦性资金补贴,刺激全链条企业进入与加大投入,尤其鼓励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制造和封测所有工序的全能型企业发展,保证供应链安全。
第三,加强行业标准制定,确保产品品质的同时,推动与鼓励主机厂采用国产汽车芯片,形成设计、制造、市场化的良性循环,持续推动国产芯片水平提升。
第四,针对我国当前芯片企业布局地区较少、分布不均、产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注重发挥地方政府的关键作用,集中力量和资源,鼓励地方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发展,推动汽车芯片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企业层面,改变高集中代工模式,加强需求对接与趋势预判,加强整零协同
国内芯片企业多处于起步阶段,应在起步之初建立良性发展模式,优先考虑供应链安全问题,改变芯片代工高集中模式带来的制约。
在产品研发上,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强产品发展方向预估,提高产品的需求匹配度。充分考虑当前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形势,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中的功率芯片、网联化所需通信芯片、5G基带芯片、WiFi、蓝牙、各类射频通信芯片以及智能化相关芯片的布局。
在市场化方面,加强主机厂和一级供应商的合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能规划。
整车企业的核心策略是降低供应链风险,一方面要强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多供应商关系,同时加强与芯片供应商的直接对接与沟通,增加量产计划下达频率,及时调整采购方案,提高缺货风险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借鉴当前企业正在推进的合资合作模式,继续加大与芯片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建立定制化研发合作模式,保证产品的匹配度与供应。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作者:秦丽蓬 马文双